我,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我的名字远达,字默深,又有字墨生、汉士,号良图。出身于湖南邵阳隆回人家庭,我在道光二年中举人,这是我的科举成就。在二十五岁时,我终于成为进士,并且官至高邮知州。但我晚年选择了归隐,不再参与政治,而是投身于佛学研究之中。我法名为承贯,在此期间,我还辑有《净土四经》。
在我的学术上,我坚信“经世致用”这一原则,即使古籍也应当以实用的角度来理解和应用。我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并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国家的强大。这一理念被称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从小到大,我都非常注重学习。七岁那年,我开始跟随塾师刘之纲和魏辅邦学习经史,从此我每天都会苦读直到深夜。当时母亲看到我过于勤奋,每晚都会设定一个时间,让我休息,她总是担心我的健康。而当她和其他老师熟睡后,我会悄悄地继续阅读,用被子遮住灯光自习。
九岁那年,当我参加童子试时,一位考官问了一个关于太极的问题,而我回答得出:“腹内孕乾坤。”这个回答让考官惊叹不已。
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中秀才;次年辛未补廪膳生;嘉庆十八年的癸酉科选拔贡;嘉庆二十五年的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此后,在道光二年的壬午科中,以第二名中的秀才身份成为了举人。
在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聘请下,我编辑了《皇朝经世文编》120卷,还协助江苏巡抚陶澍处理漕运水利等事务。在这段时间里,撰写了《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著作。
然而,在道光九年的礼部会试中,与龚自珍一起落第,此事激起了一些人的同情,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我们的哀痛。在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中,如江华瑶民起义以及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爱国热情更加强烈。
最终,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完成了《圣武记》,其中详细记录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人才论观点,如财用不足而非贫穷,以及令不行于海外而非赢利等。这些思想对改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咸丰元年的任命,再次授予高邮知州职位,但因公务上的失误遭革职后复职。在离去前的最后几年里,由于个人原因和国家动荡局势,他决定辞去一切职务潜心佛学研究,最终在咸丰七年的三月初一日(1857)逝世,其遗体安葬在杭州南屏山方家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