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卒于惠宗至正十八年,他的一生充满了学问与智慧。他幼敏悟嗜学,从小就对六经有着深入的研究,对春秋尤为精通。在乡间教授,他的门人众多,被尊称为“师山先生”,并且他创建了一所书院——师山书院,以供弟子学习。

郑玉曾隐居东南神山覆船山十余年,在那里建造了一座草堂,这段时间被后人视为他的“招隐”时期。当到了明朝的时候,他被徵召担任翰林待制和奏议大夫,但他却辞去了职位,选择继续著述生活。

郑玉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包括《师山文集》八卷、《遗文》五卷、周易注释以及春秋经传阙疑等。他的文章风格不事雕刻,被誉为与虞世钧、揭延、欧阳修齐名。在至正十四年的某一天,他被授予上尊名币,并且因为疾病不能前去接受,因此拒绝了这一荣誉。

最终,当明太祖来到徽州时,守将想要让郑玉出面迎接,但他坚决拒绝,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仕二姓之人,不愿意参与政治。他最后选择北向再拜自经死,这样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仰。据说他曾写过一句诗:“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这表达了他的心愿,即希望能够回到平静的生活中,与朋友们一起讨论学问和古籍。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郑玉及其丰富的人生历程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