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术的殿堂中,杨学海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名字与八门拳紧密相连,就如同大运河对青岛一样,两者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杨学海,一位回族武术家,以其对武术艺术无比热爱和卓越技艺闻名遐迩。他不仅是中国武术协会理事,更是国家级考评员、指导员,以及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
他的学习生涯始于13岁,当时他便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武术修行之路。在此过程中,他曾跟随八位不同老师学习各式各样的拳种和器械,并兼习了各种竞技套路。1971年,他拜师白耀山,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白耀山是一位嫡系正宗八门拳传人,被誉为“武秀才”。在白耀山老师严格的指导下,杨学海系统地学习了真宗八门拳及天齐棍法,从而打下了一片坚实基础。
然而,在1975年白耀山老师去世后,杨学海并未放弃追寻真传。他继续拜马奇术作为师父,并在其指导下深造。此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在理论上、套路演练上还是散打技击上,杨学海均有所创新和发展,使得原有的八门拳体系更加科学化,与时俱进。
除了个人成就外,杨学海还积极推广 八门拳及天齐棍法。在国内知名刊物发表文章之后,他不仅在国内形成了广泛影响,而且也引起国外读者的兴趣。2014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天齐棍法的书籍,这本书不仅填补了青海省武术发展史上的空白,也为研究西棍专家提供了宝贵资料。
至今为止,杨学海参加过众多全国性、省市性的大型比赛,其中包括国际级别的大赛。他获得过39块金牌、18块银牌、6块铜牌等优秀成绩,并且组织代表队参加比赛共取得202枚金牌等佳绩。此外,还被评选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数次,为社会体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如大运河绕流千古,如同时代潮流,不断前行,而这股力量正是由像杨学海这样的人们所驱动,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添砖加瓦,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大运河申遗,是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脉,让世界看到它那独特的情感共鸣。而对于像杨学 海这样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弘扬这份情感,即使是在遥远的地方,也能听到那悠扬的声音——大运河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