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岁月里,我们不禁会思考,是否还有清朝的影子?我们可以从郑玉的故事中寻找答案。他的生活跨越了1298到1358年,那是一个充满变迁与挑战的时期。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是如何活下去,留下痕迹的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段历史,找到那个被时间抹去的声音。

郑玉的人物介绍

郑玉(1298~1358),字子美,是徽州歙县郑村人。他出生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卒于惠宗至正十八年,享年六十一岁。幼时敏悟嗜学;长大后博通六经,更精春秋之学。他曾教授乡里,被门人尊称为师山先生,并在当地创办了师山书院。曾隐居东南神山——覆船山主峰搁船尖招隐草堂十余年。

至正间,他被徵拜翰林待制、奏议大夫,但因疾病辞职,从事著述。这时明军来临,守将欲请他出面,但郑玉选择服毒自尽,以示忠诚。他留下的著作包括《师山文集》八卷、《遗文》五卷、周易纂注和春秋经传阙疑等,这些都被收入《四库总目》,流传至今。

他的敏悟和嗜学,使得门人受业者众多,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甚至不能容纳所有人,因此建造了师山书院作为学习之地。他以文章闻名,不事雕刻,与虞、揭、欧阳诸公齐名。在至正十四年,被授予翰林待制,在浮海征讨过程中,因疾病辞职。而到了十七年,当明太祖入侵徽州时,他拒绝出仕北方,对明军再次表示忠诚,最终选择自杀。这位伟人的诗句“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体现了他对知识和文学的执着追求。

学者们一直称呼他为师山先生,他的一生无疑是一部杰出的史诗,也是对过去智慧的一种传承。程以文同郡有言:“卓然能自为一家言。”这样的境界,让后世永远怀念这一代人的高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