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梈,两晋时期的文学巨擘,以其卓越的诗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他的生平简介如下:

范梈出生于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在父母离世后,由母亲熊氏抚养长大。他从小聪慧过目成诵,尤其擅长诗词。他的师承是颜延年、谢灵运等古代文人的学术遗风,他的文章风格多样而高妙。

在大德十一年(1307)期间,范梈到京城任教,并迅速声名鹊起,在朝廷官员中广受尊敬。他先后担任左卫教授、翰林院编修官等职位。在这些职位上,他不畏艰难,不辞劳苦,用自己的文笔揭露了许多社会上的不公现象,如福建文绣局对老百姓女子无偿征集绣花工的问题,最终导致该局被取缔。

尽管他有着很高的地位,但范梈始终保持着清贫淡泊的情操,对待母亲极为孝顺,即便是皇帝也无法挽留他回家侍奉母亲。当天历二年(1329)年,他因母亲病重而拒绝朝廷的调令回到家乡与母亲相聚。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后,范梈悲痛欲绝,一直抑郁成疾,最终在次年的10月病逝,享年59岁。

他的文学创作主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其秦汉体诗善于表达日常生活和朋友来往应酬之情,同时也有涉及社会现实的问题,如《闽州歌》、《社日》等作品。他的诗风冲淡闲远,被后人称道。著有《燕然》、《东方》等稿20卷,其中一些作品如《看东亭新笋》,写得自然而新意盎然。

然而,有些学者争议关于他的籍贯问题,一些认为他是恩施人,但这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而是在江西清江县的人物这一说法则更为坚定。在元史中载明了他为清江人,这一说法已经被权威书籍所确认。此外,他与傅若金、虞集等关系密切的人都来自临江府,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他是江西清江县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