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不同于秦汉晋唐宋元清其余七个大统一王朝的王朝,崛起于微末的朱元璋虽说过“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豁达至极的豪言壮语,可面对皇位继承却免不了俗气地猜忌和不自信。朱元璋的猜忌和不自信是不同于任何一个大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的,历朝历代皆有杀开国功臣从而稳固一姓江山的事,可像朱元璋杀这么狠的真没几个。

能够活到建文帝朱允炆时期、跟随过朱元璋带兵打仗的开国功臣基本上没有了,只剩下少部分存在感低且能力不足的。因而在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即位大明皇帝,并无辅政托孤重臣,有能力的老臣也没有。

方孝孺

这该如何治理天下?别慌,朱元璋特意为朱允炆留下了三个年轻人,任何一位的忠心和才干都经过了大明开国皇帝的大量考察与认可。他们三人分别是: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首先说说方孝孺,他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凡之处,被誉为“小韩愈”,拜师在当代儒学大家宋濂门下学习,与同门师兄弟和前辈都相形见绌。他父亲被杀后,他表现出的孝顺连行人都感动了。

他的主张是“明王道,致太平”,常以此为己任,在朝中大臣联名推荐后,由宋濂亲自接见考校,并十分满意,因此曾对太子朱标说:“此庄士,当老其才。”然而,这个人才并未被立即重用,而是一直压着他,让地方知府推荐,就是不用。这一切都是因为ジュン・ツァン认为,还不是时候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延迟十年到了建文帝即位时才得以重用。这正说明了对于他的欣赏程度。在交待完毕之前,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施恩机会,让他提拔起来,从而得到他的效忠。

黄子澄

其次是黄子澄,他在洪武十八年的科举会试中取得第一名,被直接选拔为东宫伴读,从此紧随着未来的皇太孙及太子的身边。他与皇太孙之间关系非常好,就连在那个烦恼叔叔们的情况下,也能给予安慰。在一次谈话中,他指出诸王护卫兵已足以自守,但如果有变局,可以调遣六师来处理问题。此话深得心机,使得少年君主感到很有理。但尽管如此,在实际行动中黄子澄并未真正扮演起关键角色。

齐泰

最后是齐泰,一次偶然间参与到祭祀活动中的仪式礼仪之类的事情里,因为表现良好被注意到了,并由命运安排成为了祭祀的一员之一。通过这个机会获得了一份工作,那是一份保住生命且无过失的人选,即便如此,也只能算是个幸运儿。而这样的人物最终成为了一名文官,没有经历基层工作,也没有带兵打仗经验,所以自然缺乏实战经验。

总结:

这些人物虽然各具奇才,但是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他们无法胜任削藩等复杂任务,最终导致削藩失败。不仅如此,他们所处的地位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情报判断力,更容易受到误导。一场孤军深入燕军攻破南京城的事实证明,这些书生们并不适合担负国家安危的大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成功者往往需要更多的是磨砺、沉淀以及战斗经验,而不是单纯依靠知识或忠诚。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历史人物及其故事,请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多彩关于古今英雄事迹以及文化传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