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的年轻票友。他的青涩之作《贺后骂殿》曾在台上激情洋溢,使得观众们纷纷掌声连连。当他大学时期,尽管忙于学业,但仍不忘每当有机会,便偷偷观看程先生的演出。他甚至不惜爬墙头,以免错过那份高雅而精湛的京剧艺术。

1942年,郑大同从美国哈佛大学归来,他正值新婚之际,却闻讯程先生将在上海演出,便毅然放弃了蜜月之旅,与新娘子一起前往上海。他们频繁光顾戏院,沉浸在程派艺术的魅力中。

程先生对待大学生尤为优待,对于郑大同的情深意重,更是感动万分。他安排了一次面谈,让两人的交往更为密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常常促膝长谈,一直到夜幕降临。程先生不仅给予了郑大同唱腔上的指导,还对其唱法进行了细致分析,使其受益匪浅。

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大同成为了一个珍藏和研究京剧资料的大户。他还与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合作,将钟荣教授五出经典戏曲,从零到英雄,只用短短四个月学会。这份勤奋和努力,也让他赢得了更多朋友和尊敬。

1953年,当程先生再次登台演绎《祝英台抗婚》时,郑大同带着录音机、照相机和笔记本,不遗余力地记录每一个细节。最终,他整理出了完整且包含曲谱的一份剧本,并将这份宝贵资料赠送给钟荣老师作为礼物。

除了这些,他还教导李玉茹学习《梅妃》,并因教书而遭受批斗。但无论如何,都没有改变他以诚待人的原则。在文化革命期间,即使李玉茹被迫停止表演,《梅妃》,但15年后的80年代初,当李玉茹想要重新上场时,她特意拜访郑老师,并请求学习他的艺术以及人品。此外,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1960年1月成立了程派京剧团,并由中国戏曲研究院复制了来自于郑家的60盘实况录音资料,这些珍贵资料至今仍被认为是传承京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