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三十年代,郑大同作为一名热情的京剧票友,在天津上中学时便已沉迷于《贺后骂殿》的精彩表演中。他的热爱之情,使他不仅成为程派艺术的忠实赞助者,而且还深受程先生影响,努力学习京剧艺术。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他放弃了蜜月旅行,专心致志地追随程先生,每每观赏戏曲表演。

郑大同与程先生之间的友谊非比寻常,他们经常交换意见,讨论京剧艺术。郑大同曾为程先生拍摄了一系列剧照,并将其送给了他,这份关心和尊敬深深打动了程先生。他俩成了知音,一起探讨京剧史论,对彼此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引入国内时,郑老师即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派艺术珍贵的声音。他对1946年的36场连续演出进行了全面的录音记录,这些资料至今仍是研究者宝贵的资源。在江苏省青年京剧团上海演出期间,公安局长黄赤波向郑老师推荐了钟荣,这位青年艺人在短短四个月内就学会了五部传统戏曲作品中的唱念技巧。

通过对比分析, 郑大同发现尽管《六月雪》这部戏在不同时间段下有所变化,但这些变迁反映出了程派艺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一面。此外,他与多位著名艺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房界,都有人口皆碑地称赞他。他的诚挚待人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即使在文化革命期间,他也没有背叛自己的原则,而是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1958年当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关注并支持继续推广程序之后,由于缺乏足够资料,因此中国戏曲研究院从果素瑛那里了解到上海郑大同拥有大量关于 程砚秋 的实况录音资料,从而前往复制这些珍贵材料。这批数据对于理解及保存程序历史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也体现出郑大 同 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心无旁骛与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