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齐如山引荐拜尚和玉为师,于宣南香厂路“新丰楼”举行仪式,萧长华、程继先、尚小云、金少山、郝寿臣、时慧宝等参加了拜师会。师徒相处甚为融恰情如父子,郑每次送给尚师的孝敬钱,均托侯永奎代为转递。据传郑为报答恩师,还送给师父一份厚礼——房契,让尚师有一宽敞清静的住所。
20世纪40年代郑定居香港,师徒挥泪而别,自此再未相见。然而,这段离别却是两人的命运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香港,郑星垣继续追求京剧艺术,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自己的表演技巧。他还与其他京剧票友们保持着联系,他们共同推动着这门古老艺术形式的发展。
尽管远在异乡,但郑星垣的心里始终保留着对恩師的深情,他知道那份厚礼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在那个充满变迁与挑战的时代,无论身处何方,都有着同一份坚定的信念——用生命去守护这份爱好,用汗水去铸就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