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繁星点点的夜空中,郑大同怀揣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踏上了追寻程砚秋先生踪迹的旅途。他的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激动,他渴望亲眼见识到程先生那非凡的艺术风范。
自从他上中学时开始接触京剧,那首《贺后骂殿》中的高声骂道就深刻印象在他心间。每次演出完毕,他总是能感受到台下观众如潮水般涌来的掌声,那种忘我的状态,让他几乎达到了迷狂之境。
大学时代,他常常带着冷烧饼去看戏,特别关注程先生的表演。当1942年他回到天津,准备结婚,却得知程先生在上海演出,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蜜月之行,而是选择跟随新娘子去上海,与她一起沉醉于高雅的京剧艺术之中。
程先生与郑大同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相聚都要聊到深夜。那位恩师对他的唱法给予了许多宝贵意见,使他的艺事有了长足进步。在那个年代,即使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其价格也远超他们可负担范围,但郑老师为了记录下程先生的实况演出,不惜四处筹款买了一台录音机。
随着时间流逝,郑大同成为了珍藏京剧资料的大户,并成为研究这门古老艺术的一名专家。他不仅会唱那些经典剧目,还有详尽的手稿和曲谱,这些都是他亲笔记载而成。直至1963年,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举行一场盛大的演出时,公安局长黄赤波将钟荣介绍给了郑老师,这位小伙子很快就在短短四个月内学会了五出重要戏曲,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以及《三击掌》,这些都是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佳作。
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传统文化进行批斗,但郑大同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一直致力于保存和传承这份宝贵遗产。他教导学生们,以诚待人,为朋友竭尽所能,就像当年教李玉茹学习《梅妃》的技巧一样,没有任何怨言,只希望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李玉茹想要恢复上演《梅妃》,她再次来找郑老师求教,并赞扬他的忠诚与品格,说:“我们国文艺将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经过周恩来的关注,以及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在1958年成立了程派 京剧团,并且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程砚秋的事迹与作品。此外,他们还组织了一场以纪念其功绩为目的的大型展览。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名叫肖晴的地调音乐家被派往北京,从 Zheng 家那里复制并保护了一套珍贵的声音资料。这份资料是通过多年的努力收集起来,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这一历史段落的声音档案,也是研究者们极度重视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