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与京剧四大名旦的故事。他的心灵被这场景中的美妙所打动,他仿佛能听到那些久远往昔的掌声和程先生的声音。在那个岁月静好的时候,他作为一名小票友,在天津中学时期就已经沉醉于《贺后骂殿》的旋律,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要投身于这个世界。
大学时期,郑大同更是成为了一名热心的票友,每当有机会,他都会偷偷去看戏。他记得1942年,当他刚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准备结婚,却决定放弃了蜜月之旅,而是去了上海追随程先生学习。他的决断让程先生感动不已,他们成了至交密友,每次见面都聊到深夜。
郑大同还记得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在国内上市,他为了收藏程先生的实况演出,不惜筹款购买了一台录音机。在1946年的9月,程先生怀着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心情,在上海连续演出了36场传统戏,这些珍贵的声音都被郑老师收录下来,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1963年,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演出时,钟荣向郑老师学习《梅妃》、《文姬归汉》等五出戏,这段经历成为了他们之间特殊关系的一个缩影。而对于程派艺术,这个世界,对于所有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其中包含了无尽的探索和发现。
20世纪60年代初,当李玉茹因为重新上演《梅妃》而受到批斗时,郑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只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这份品德和忠诚,让他的人缘极为广泛,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界,都有人口皆碑地提及他的名字。
1958年,当程砚秋病逝后,上级领导关心其艺术遗产的继承发展,并且出版了多部相关书籍以及举办展览。此外,由中国戏曲研究院复制并保存下来的60盘录音资料,更是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们记录的是那些无价的情感和艺术精华,是对京剧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