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天津中学时期就已是一名小票友,曾经在《贺后骂殿》中高声唱出“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台下响起一片掌声,他几乎被程先生的艺术深深吸引。上大学后,他常常带着冷烧饼去看程先生的戏,散场后学校大门关闭,只得爬墙头。

1942年他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正准备结婚,却因程先生上海演出而改变了计划。他带着新娘子天天观看戏曲表演,沉醉于程派艺术之中。程先生对大学生充满好感,与郑大同成为至交密友,每次见面都聊到深夜,交流唱腔技巧,使郑受益匪浅。

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普及,郑老师购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1946年9月,在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下,程先生连续演出了36场传统京剧作品。郑老师全数录音,这些珍贵资料成为了研究京剧史和保存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表演时,公安局长黄赤波介绍给郑大同老师一个叫钟荣的人,让他虚心学习。在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向郑老师学会了五部京剧作品的全部唱念。这段经历让郑大同更加坚信自己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1953年,当程序返回上海再次上演26场《祝英台抗婚》,每场都是精彩纷呈,不仅记录了曲谱,还拍照记笔记,最终整理成了完整剧本。当看到钟荣刻苦用功学习时,他将这个完整版赠送给她作为礼物。

教书对于郑大同来说是认真细致的事情。他分析说,无论是在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都能发现 程经理各自独特的唱法变化,这说明他总是在不断提高以满足观众需求。在《六月雪》这部作品里,由于词和腔多次变动,也没有哪个版本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问题。

他的人缘非常好,与所有知名艺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房界,只要提起他的名字,那都是口碑极佳。他以诚待人,是关键所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教李玉茹《梅妃》,其后的十年里,《梅妃》却成为了复旧罪证,但无论如何也没有听到过他抱怨的声音,而是把责任全揽于自己身上。

当李玉茹要求恢复上演《梅妃》时,大作家曹禺陪夫人李玉茹重访并嘱咐她既要学他的艺术,更要学他的品德。而当程砚秋病逝之后,即使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关心过程派艺术继承与发展,并出版了相关文集以及举办展览,但收集到的资料甚少,因为全国只有几盘珍贵录音资料,这些资料就是由 Zheng 大同收藏起来并提供给国家用于研究与保护。此事发生后,又有人问是否需要支付费用,而Zheng 大同微笑回答:“再珍贵的事物束之高阁也等于零。我早就想把这些资料献给国家,你们来了我特别高兴。”

最后,在1994年的国家“音配像”工程开始实施时,他们采用了Zheng 提供的大部分录音资料,为此项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