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的年轻人。他上中学时,就曾在校园里演出《贺后骂殿》的精彩片段,台下掌声雷动。大学期间,他常常放弃美食,与同学们一起追随程先生的戏曲艺术。在1942年回到天津后的那一年,他选择放弃蜜月之旅,以此来体验程先生在上海的演出。

程先生对待大学生特别亲切,郑大同也渴望能结识这位传奇人物。他为程拍摄了许多剧照,并通过朋友将其送给了程。程听说郑为了看他的戏而错过婚礼,这份感动让他与郑见面,并成为至交好友。每次相聚,他们都会聊到深夜,互相交流心得,使得郑受益匪浅。

1945年钢丝录音机问世,价格昂贵,但郑老师不懈地筹集资金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音轨。在1946年的9月,程先生怀着抗战胜利的心情,在上海连续举行36场独特表演。郑老师记录下这些历史性的瞬间,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上演时,一位公安局长介绍钟荣给了郑大同老师。这名学生仅仅四个月内,就学会了五出经典戏曲,如《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并留下详尽的唱词和曲谱记录。

作为一名教书者和票友兼职的人物, Zheng 大同致力于传承京剧艺术,他认真细致地分析并总结了过程中的变化,每一出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六月雪》的多次改编中,无论是1929年的老唱片还是1957年的北京演出,每一次都有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程序不断进步的一种体现。

除了他的专业能力外,Zheng 大同的人缘也是广泛好客。他与所有知名艺人都是好朋友,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房界,只要提起他的名字,都会引起人们赞誉。不管是在60年代初被批斗时期还是80年代恢复表演时期,他始终保持着诚挚待人的态度,是他的人品赢得众多人的尊敬。而当1980年代国家开始进行“音配像”工程,将16部京剧作品录制成音配像,其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Zheng 提供的原声音轨,这些资料对于传承京剧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