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的年轻人。他上中学时就开始了小票友的生涯,在演出《贺后骂殿》那一刻,他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厅中,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种程度的迷醉几乎让他忘却了自己的存在。

大学时期,郑大同依旧是京剧迷,每当有机会,他都会去看程先生表演,即使是在吃冷烧饼的时候也一样。然而,当程先生在上海举行演出时,郑大同放弃了与新娘子度蜜月的计划,以此来见证高雅艺术的盛宴。这份执着不仅赢得了程先生的心,也成为了他们之间深厚友谊的一部分。

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进入中国市场,这项技术革新的到来,让郑老师能够记录下程先生实况演出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1946年的9月份,程先生怀揣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心情,在上海连续进行36场独特而精彩绝伦的京剧表演。这些珍贵的声音被郑老师收集并保存下来,是对传统艺术宝贵贡献之一。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进行表演时,一位公安局长介绍了一位叫钟荣的人给郑大同老师作为学生。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向郑老师学习了五部戏曲,并将其唱念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只要提到北京和上海那些传奇性的戏曲界人士,他们都曾是郑大同老师忠实追随者和好朋友。而他的名字,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房界,都留下了一片赞誉声浪。

1957年至1958年间,由于文化革命运动中的批斗活动,《梅妃》的复兴遭到了暂停,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李玉茹教授继续学习这一经典作品。她最终成功恢复上演《梅妃》,但这次她邀请的是曹禺夫妇作为她的导师之一,并且特别强调要学好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学好他的品德感化人的善良态度。

1958年的春季,有关单位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程砚秋的问题丛书,其中包括文集、选集、舞台艺术以及唱腔分析等多种形式。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文化遗产尤为重视,而且还特别地关注进步和发展。而对于那些历史资料来说,其价值远远超过任何金钱或物质上的回报,而只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传统美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