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大同的京剧史论研究与票友情怀:一段传奇的追寻与奉献

在20世纪三十年代,年轻的郑大同就已经是天津的一名小票友。他曾在中学时期演出《贺后骂殿》,那场戏中的高声骂语不仅让台下观众掌声连连,还让他深陷于对京剧艺术的迷恋之中。大学期间,他更是常常以冷烧饼为食去看程先生的戏,每次散场后都要爬墙头回校,这种对于京剧热爱已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1942年,郑大同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回到天津,正值结婚之际,但他选择放弃了去杭州度蜜月的计划,而是跟随新娘子去了上海,天天带着她到戏院里欣赏程派艺术。这份热情和执着最终赢得了程先生的心,让他们成为至交密友,每次见面都能聊到深夜。程先生对他的唱法给予了多处指点,使他受益匪浅。

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价格昂贵,但郑老师仍旧四处筹款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音轨。1946年9月,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心情中,程先生在上海连续演出了36场传统本戏。郑老师记录下了所有这些宝贵的声音,这些资料成为了保存和研究程派艺术不可或缺的资料库。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演出时,与公安局长黄赤波介绍认识钟荣,他嘱咐钟荣虚心学习。在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向郑老师学会了五出传统戏,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及《三击掌》,这些都是几乎难以掌握的地步。

1953年的26场《祝英台抗婚》的观影记忆,也成了他收集完整剧本、曲谱的一部分。当看到钟荣刻苦用功习练这门艺术时,他将这个完整版剧本作为礼物赠送给她。

教书是一项认真而细致的事业。他分析说,不论是在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间段里,只要是 程先生所扮角色的不同,他们每一次表演无论是在唱腔还是身段处理上,都有不同的变化。这说明程序总是在不断地提高,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例如,《六月雪》的改动也是如此,从1929年的老唱片到1957年的北京演出,其间词句和腔调都有所变异,但这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因为它们都是由真正的大师们亲自诞生并精心打磨出来的作品。

他的人缘极佳,与所有知名的人士都是好朋友,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房界提起他的名字,都会引起赞誉。而这一切,最关键的是因为他始终以诚待人。在60年代初,当李玉茹因上演《梅妃》遭遇批斗时,他甘愿承担责任,没有一句怨言,并且把责任全揽于自己身上。而15年后的80年代初,当李玉茹再次想恢复上演《梅妃》,曹禺陪夫人恳请其指导,她特别强调既要学其艺,也要学其德行。

1958年当程砚秋病逝之后,由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关注并支持,对于继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出版和展览。在周总理关怀下1960年1月组建了专门负责保护程序遗产的地方性专业团体,并通过中国戏曲研究院获得更多珍贵资料。但这些资料只有一份完好的副本,那就是来自于沈阳市文化馆档案室存储的一个简介,它详细记录了一系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的情况。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我国古代文学家的著作也被收入其中,如王维诗选、杜甫诗选等等。我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更具体信息,有助于您进一步了解这个主题。如果您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提供更多相关内容。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禁思考那些曾经走进我们生活的小人物,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们的文化留下痕迹?今天,我们还能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