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与京剧四大代表人物——程砚秋、程瑶琴、程琼如和程应龙之间的情谊。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这四位艺术家的无限敬仰和热爱。

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上中学的郑大同就已经成为了一名小票友。他记得,那时候,他曾经在校园内观看过《贺后骂殿》,那场面让他印象深刻,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来:“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每次演出结束,都会有一片掌声,这让他几乎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大学时期,郑大同更是成了京剧迷,他常常带着冷烧饼去看戏。在1942年,他刚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就遇到了机会——他原本打算结婚,但因为恰巧程先生在上海演出,他毅然放弃了蜜月之旅,改去上海跟随着他的脚步,每天带着新娘子到戏院子里享受高雅的艺术氛围。

当时的郑大同渴望能结识这位传奇中的传奇——程先生。为了这个目的,他拍摄了许多剧照,并托朋友转交给了程先生。当听说那个大学生为了看他的戏而放弃了蜜月旅行的事迹, 程先生非常感动,便安排他们见面,从此两人成了至交密友,每次相聚都聊到深夜。通过这些交流,郑得益于多处指点,使其唱腔技艺得到显著提升。

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推广至中国市场,而价格昂贵的情况下,郑老师还是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资料。这份收藏不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珍藏,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直到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演出时,由于黄赤波公安局长介绍,让钟荣向郑老师学习唱念五出戏中的《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只用短短四个月时间便学会所有内容。

对于京剧四大代表人物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是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唱法变化或是舞蹈身段处理上的细微差异,都能看到他们不断追求完美、以满足观众需求的心态。在《六月雪》的例子上,不同年代不同版本之间词曲变化也是明显可见,这反映出了京剧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不断探索与创新精神。

除了对专业知识上的追求外,对人品道德也是一等一的人物。作为教育界与票据界中人缘极好的知名人士,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只要提及 Zheng 大同名字,都有人口皆碑。而且,即使面临政治斗争,如李玉茹被批斗,因为教导她一出《梅妃》,Zheng 大同依旧坚守诚信,不仅没有怨言,还将责任全揽于自己身上。这份真诚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为人民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