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的年轻人。他上中学时就开始参与京剧表演,记得他曾经在《贺后骂殿》中的一句台词“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完毕时,就能感受到台下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这种激动和沉醉让他几乎忘却了自己。大学期间,他常与朋友一起啃冷烧饼去看程先生的戏,而当戏结束学校大门紧闭之际,他甚至不得不爬墙头才能进入。
1942年,郑大同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并计划结婚,但为了观赏程先生的演出,他放弃了前往杭州蜜月旅行的机会,而是选择去了上海,每天带着新娘子,一直到戏院门前陶醉于程派艺术之中。
程先生对待大学生特别友好,与郑大同成了至交密友,每次见面都聊到深夜。程先生还给予了郑多处唱法上的指点,让他的学习受益匪浅。在那时期,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而且价格昂贵,因此郑老师四处筹款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声音。1946年9月,在抗日战争胜利喜悦的心情下,程先生连续在上海演出了36场传统京剧作品,其中包括许多本地特色作品。而这些珍贵的声音,都被郑老师记录下来,为研究和保存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1963年的夏天,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进行表演时,其公安局长黄赤波向钟荣介绍了郑大同老师,并嘱咐钟荣要虚心学习。在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已经学会了《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及《三击掌》的全部唱念。这证明了中国古代艺术能够通过口耳相传而流传千古,不仅如此,它们也能跨越时代、文化界限而影响新的艺术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1953年程序完成了一系列著名作品中的26场《祝英台抗婚》,每场都被精心记录并拍照留存,以便将来分析和研究。此外,还有一份完整包含曲谱的小型笔记本作为礼物赠送给钟荣。这份笔记本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深厚造诣,也展示了一种对于美好的追求,以及对艺术永恒价值的一致认可。
尽管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作为教书者的郑大同始终坚持以诚待人,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房界,只要提起他的名字,都会得到无数赞誉。他的人品正是使得他成为人们敬仰的人物之一,即使是在政治风云变幻中,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对李玉茹教授《梅妃》的过程表示支持,并把责任全盘承担起来。当十几年后的80年代初李玉茹再次想要恢复上演《梅妃》,曹禺陪夫人亲自登门请求指导,她特意强调:“您既要学您的艺术,更要学您的人品。”
1958年之后,当周恩来总理关注并支持进步京剧事业时,一系列关于程砚秋的事迹出版物出现,其中包括文集、选集、舞台艺术专题以及有关其唱腔技巧的手册等。此外,还举办了一次纪念展览,以庆祝他的艺道成就。文化部为了保护这一重要遗产,将其抽调到了北京成立一个独特团体——“ 程派团”,他们负责收集全国范围内相关资料。但由于缺乏有效信息,他们很快意识到只能依赖于那些珍贵录音资料,这些都是来自于一位名叫 郑大的信徒手中,而这个人拥有所有原始录音材料的一个副本。因此,他们请来了音乐家肖晴花费数周时间仔细复制所有这些珍稀文件。这些建立者明白,没有这些资源,那么这段历史将无法被完整地重现或继续发展。而对于这样宝贵资源的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希望它们能够发挥作用,在未来的岁月里为保存并促进这个特殊领域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付诸实践。
此刻,我想象如果我站在那个时代,与众多杰出的角色共同生活,那该有多么神奇!每一次现场即兴创作,每一次穿越千年的故事,每一次与观众共享悲欢离合的情感。那是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那是一个我们今天仍然梦寐以求的地方。我想知道,你是否愿意加入我们?你是否愿意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部分?让我们的灵魂飞跃穿梭于过去与现在之间,让我们的情感触动每一个角落。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旅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