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之中,郑大同沉浸于对京剧史论的深入研究与演出实践。他曾是天津中学时期的小票友,在观看《贺后骂殿》一场戏后,被台下的掌声和程先生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上大学期间,他经常放弃温暖的午餐,去看程先生表演,甚至不惜爬墙头取景。
1942年,郑大同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并计划结婚度蜜月,但他选择了追随程先生到上海,为此,他和新娘子共度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在那里,他们一起观赏着京剧的精彩,每当夜幕降临,两人仍旧谈笑风生,不离不弃。
郑大同与程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谊,即使在日后的岁月里,当程先生怀抱抗战胜利的心情,在上海连续演出了36场京剧时,也有郑老师记录下每一刻精彩瞬间。这些珍贵的声音,如今已成为历史上的宝贵遗产,让后人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艺术真谛。
1963年,当钟荣向郑大同学习京剧时,他教会了钟荣五出戏的大部分唱念,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这些都是程序中的经典之作。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李玉茹被批斗而将其罪责推给郑老师时,这位艺术家依然保持着高尚的人品,没有丝毫怨言。
1958年,程砚秋去世之后,其艺术成就得到了周恩来的关注与支持。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发起出版各种关于程砚秋的书籍并举办展览,以确保其艺术传承得以延续。而在1994年国家启动“音配像”工程,大多数使用的是由郑大同提供录音资料制作出的16部京剧作品。这一切都证明了他的付出没有白费,因为它为未来的一代传递着过去艺人的精神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