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健书法艺术探索

2004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杨永健书法作品集》。一气读完,深受他的书法点画沉着、盘纡跳宕之美感所吸引,这些印象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中回响。

杨永健,1948年出生于浙江海盐,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发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美育学会常务理事及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国家高级美术师。

多年的努力和创作,使得杨永健的作品屡次荣获殊荣,如入选历届上海市书法展、中日、中韩书法展以及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并获得了“中国書畫協會成立20周年紀念獎”。他不仅注重自己的创作,还致力于推广和教育工作,以及基础理论的研究。他撰写了《怎样写好楷書筆劃》、《怎樣寫好楷書結構》、《怎樣寫行書》、《行書百日通》、《當代書家五體千字文》(楷書部分)、《魏碑唐詩字帖》、《魏碑四種通臨》等著作。

杨永健的艺术风格恪守传统,不拘泥于古规,以博采众长自成一派。这是一种智慧与选择的结果。他的楷書融合晋唐之精华,与北碑相呼应,既严谨又不乏生机;他的行草笔触灵动自由,却蕴含匠心独运。对于点画运作、结构布局以及情趣谋篇三个方面,他都下过很大功夫。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形成了一定的个人风格。

由于未能目睹他挥毫泼墨的情景,但通过分析其作品,可以推断当他执笔时,他对肩膀、肘部、手腕和指尖之间关系进行了精心安排,使得每一次落笔都充满力量,实现了“下筆點畫波撇屈曲,都須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的境界。

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说:“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这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审美上的“神”,二是要求上乘文学必须同时具备形式与精神双重完善。在观赏杨永健的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到他既重视形式,也注重精神内涵。他在落笔时追求点画的一致性,所以他的墨迹不会显得凌乱或轻浮,而是在宾主交替处表现出了平衡与和谐,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意在筆先”的坚持。

作为一个忙碌但又热情的人物,在繁忙工作中寻找到宁静以待的心态,是对时间宝贵利用的一种证明。而且,无论是在繁忙还是闲暇时刻,他总能保持一种智慧超凡的情怀,从不陷入无聊琐事。(附图均选自《杨永健藝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