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初名云孙,以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身形魁伟,容貌堂堂,皮肤如玉,眉清目秀,其眼神炯炯有神。在童年时,他对学宫中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人的画像产生了深厚的敬仰之情,便心向往成为他们中的一个。这份志气和气节,使他在二十岁便考取进士,并在集英殿一气呵成地撰写了一篇超过一万字的策论文章,最终被宋理宗亲自选拔为第一名。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文天祥被任命为荆湖南路提刑期间,他与当年的宰相江万里重逢。江万里对文天祥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感到赞赏,对他说:“我老了,看来国家大事应由你来掌控,我看过的人很多,但担当治国责任的人,也许就是你。”这番话激励了文天祥继续前行。

尽管环境限制他无法专注于文学研究,但文天祥留给后世的是丰富而多彩的精神财富。他除了几篇策论外,还有大量友情赠予或书写的各种文字作品,如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等。此外,他以诗词著称,《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以及《集杜诗》的200首,是他的重要遗作,被誉为史诗级别。而抗元战争前的部分诗歌,更是展示了他的壮阔情怀和深沉智慧。总体而言,文天祥不仅是“宋末三杰”之一,更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