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是由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一朝天子政权。经过近三百年的统治,明朝最终在1644年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清军联手所灭,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

从内部来看,明朝晚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政治腐败体现在官员贪污、中央集权弱化等方面;经济衰退则表现为农业生产下降、商业活动减少以及货币贬值;社会动荡则主要体现在不断升级的农民起义和对抗政府政策的声音。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人民群众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对政府制度产生了强烈不满。这一时期的人民起义,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力量巨大,比如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其势力一度覆盖全国,从南京到北京都曾经行走过其帐幕。这种规模空前的民族运动无疑给予了明朝以沉重打击,同时也揭示了明朝自身存在的问题。

除了内部矛盾之外,外部压力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时期,由努尔哈赤创建并继承发展起来的一国蒙古族游牧民族——后金,也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地缘政治力量。当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儿子皇太极接手继续扩张领土,最终在1616年攻破宁远城取得突破性胜利,并开始侵略北方华人地区。

此时正当明廷忙于处理国内事务,无暇顾及边疆安全的情况下,一场又一场来自后金的进攻冲击着中国北方边境地区。这其中尤以1629年的辽东之战尤为著名,那里的许多地方被后金占据。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局面难以改变,使得边疆防御体系日益脆弱,加速了整个国家整体防线崩溃的情形。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内忧”和“外患”割裂开来,而应该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情感关系。例如,当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入北京之后,即便他没有立即消除敌意而选择留居,但他的行为本身就已经削弱了中央集权,让其他反叛势力感到有可能采取行动。而这些反叛势力的存在,又进一步激发更多普通百姓对现行政治体系不满的情绪,为後來清軍入关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结来说,“内忧”与“外患”的交织作用共同构成了使得万历四十五年(1617)之后至崇祯十四年(1641)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最终导致1633年的第一次靖江会战失败,并引发全盛后的第二次靖江会战失败,再次遭受挫折。此刻,大顺军已经完全控制住整个山西、陕西甚至是部分直隶地区,而清军也不断向深入腹地前进,其威胁越来越直接影响到了主城区区域,以至于当1644年崇祯帝自尽的时候,大顺军已经几乎控制住半壁江山,只待最后一次决战。而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时代结束,以及另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启程,因为就在同一年11月25日,被称作伟大的征服者努尔哈赤孙子的福临宣布成立清王朝,是为康熙帝,因此在那个秋天,它意味着一种新秩序、新纪元、新文艺复兴即将展开。但对于那些仍然坚守旧世界观念的人们来说,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世界迅速崩塌,与之伴随的是无数悲剧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长河里,就像我们今天回望过去一样困惑而迷茫: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帝国最终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