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登上帝位

在公元712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他的第四子李隆基继承了大唐帝国的宝座。李隆基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首先确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以防止宦官干政和贵族割据。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地方豪强实行严厉打击,同时提倡文教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才俊。

安禄山起兵反叛

到了75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边疆将领如安禄山开始对中央政府不满,他们认为自己被忽视,不得不到足够的地盘和荣耀。在这一背景下,安禄山于755年10月14日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这场叛乱迅速席卷整个北方地区,并且很快威胁到长安城本身。尽管当时唐朝军队有数百万人,但却无法有效抵抗这个突然而猛烈的攻击。

李隆基应对挑战

面对这一巨大的灾难,李隆基不得不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他首先任命宰相高适为东都洛阳节度使,以便更好地控制局势,然后他又命令各地节度使增兵勤王。但由于当时全国范围内发生混乱,这些措施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同时,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消耗掉,使得国家财政濒临崩溃。

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复苏期

经过七年的艰苦斗争,最终在763年左右,“安史之乱”才基本平息下来。这场战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一切力量。在此之后,虽然李隆基努力恢复国力的工作,但实际上已经是太晚了。大部分士兵们失去了战斗意志,而商业活动也因为连年的战火而受到重创,加上天灾人祸频发,使得整个社会进入一个衰败阶段。

李隆基晚年的孤独与无奈

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恶化,加上国家形势不佳,李隆基感到越来越孤独和无奈。他试图通过文化建设来提升民心,但效果有限。当时流行的是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它们成为了人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真正关心政治问题的人来说,无论是哪一种政治改革方案,都无法改变他们眼中的深渊——一个彻底崩溃的大帝国。最终,在779年的9月20日,也就是他死后的第二天,即开元二十三年四月初二(公元806年),他的儿子德宗继承皇位,将这个曾经辉煌过但现在已经走向末路的大帝国继续带入黑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