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覆灭始于1368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率领的大军攻破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标志着元朝的实际统治已经结束。

元朝自1206年至1368年的六十多年间,由忽必烈家族建立的一个汗国,其疆域辽阔,从东亚西部一直到欧洲中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矛盾激化、外患不断,使得这个庞大的帝国逐渐走向衰败。

明军在攻克大都后,不仅取回了失去已久的心脏城市,还扫清了对内对外的一切威胁,为新兴的明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整顿财政、加强中央集权和改革土地制度等,以巩固新生的国家体制。

元末民初时期,一些地方势力崛起,他们试图恢复或维护原有的政治秩序,但最终均未能成功。这些反抗活动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也削弱了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加速了整个国家的解体过程。

1369年左右,明太祖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建工作,他修缮宫殿、恢复文教事业,并且实行“开府四方”政策,即设立京师各州府以便直接管理各地。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中央集权,加强了解决国内外问题的手段,为之后几百年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