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薪水和退休津贴名义,巧妙地将海关价值高达40万英镰的白银汇回英国。他的亲属们则另外运走了大约10万英镑的巨款。据另一种估计,赫德家族从海关中挣得的总收入可能高达75万英镑,这等于500万两白银。此外,一些人还为赫德辩护,他们认为作为清政府税收贡献者,他对中国的财政贡献远比这些直接收入更为显著,这一观点也有一定道理。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胡新民,原题:晚清海关的特色

近年来,有多家媒体发表过关于“英国人赫德主持下的中国海关是晚清唯一清廉机构”的文章,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罗伯特·赫德在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五十余年的时间内,他曾坦言:“晚清的中国海关是一个半殖民性质、非正常机构。”它是一个隶属于中国政府,却由来自那些对华贸易最重要国家的人控制的大型特殊机构。在那个时代,由于英国货物向华倾销额度最大,因此,在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的一百零七年里,有前一百年的时间都是由英国人担任总税务司。第二任总税务司就是罗伯特·赫德,从1861年到1908年,他几乎操控着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间隔内实际管理权。在他掌管期间,就出现了一系列独特且令人瞩目的现象,在那时横行无忌而又复杂混乱的地球官场中,它颇具别致之处。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在他的统治下做出的客观上有益的事情,不仅引入了西方管理制度,而且推动了洋务运动,还创办了一些现代工业和科技传播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促进行政管理统一、打开国门进行外交交流、改革教育开设新学堂、建设港口和邮政服务等。他在具体业务环节中的表现,如申报监管、征税统计等,都体现了西方先进管理理念。这也体现在操作规程和方法上,使其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顺便提一下在他的治下实施的一个有难言利弊的问题——“密报考核”制度,每逢每年的结束时各级税务员都要写一个“密报”,呈交给总部,以此决定升降调动。而这个每年度一次性的密报,被称为“阎王爷生死簿”。

然而,这个一度看似能够成为清廉衙门的地方为什么后来却步入穷途末路呢?

鸦片战争前后的早期,当时负责地方军事长官管辖的事项包括当地所有商业活动。但随着国家逐渐被列强所战胜,以及不断割让土地赔款的情况出现,为弥补这一损失,便需要通过征收更多税金。但由于各地区自治程度不同,加之缺乏有效统筹与协调机制,使得无法按时偿还赔款,从而造成违约行为。当时,即使条约是强加于弱者的,也必须坚守契约精神;为了不让自己的信用遭受污染,于是决定引入来自战胜国的人才(当然主要是来自那些战胜国)。当时的大臣文祥说:“如果没有外国人的帮办,如果不能把这些机构置于一个公正合理、一视同仁制度之下,他们将无法处理赔款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想指导背景下,不再拥有监督权力的总税务司就登台亮相了,因为英国在华商业利益最大,所以首任总税务司李泰国是一位英国人,而后来的第二任即赫德也是这样。一旦选取这样的领导层,其全部高级官员均来源于推荐他们国家的人选。这意味着,对每个国家来说,“对于它们利益,将是一种充分保证”。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只需与中央或地方部门保持联系即可,而任何其他部门都无权干涉这块独立王国的事宜。而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这种独立王国状态下的情况,也未能阻止腐败现象发生,最终导致其走向失败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