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薪水和退休津贴名义,巧妙地将海关价值高达40万英镑的白银汇回英国。他的亲属们则另外运走了大约10万英镑的巨款。据另一种估计,赫德及其家人共提取了75万英镰之多,这等同于500万两白银的惊人财富。有人为其辩护,认为赫德对清廷收到的税款贡献巨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得通。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胡新民,原题:晚清海关的特色

近年来,不乏媒体发表过关于“英国人赫德主持下的中国海关是晚清唯一廉洁公正的地方”的文章,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罗伯特·赫德在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50余年。他曾坦言:“晚清的中国海关是一个半殖民性质、非正常机构。”它既隶属于中国政府,又由外国人才——来自那些对华贸易最为活跃国家的人员控制。在那个时代,由于英国货物向中国倾销数额最大,所以在西方列强控制下的107年中,有前100年的总税务司均是来自英国的人选。罗伯特·赫德是第二任,从1861年到1908年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他掌控着实际上的中国海关管理权。在他任职期间,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横行无忌的大量官场中显得格外突出。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即便是在腐败横行的大环境下,罗伯特·赫德还是做出了一些有益于当时社会和我国发展的事业。他不仅引入了西方管理制度,还促进了洋务运动,并创办了一些现代化产业,比如邮政服务和港口建设。此外,他还推动了教育改革,并且致力于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行政管理体系,使得这些措施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这段看似光明磊落的地局背后,却隐藏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与利益交织。一方面,他确立了一套严格有效的心理考核系统,每逢年度结束时,都要每位员工进行一次“密报”评估,以决定升迁或调动。这一制度被称作“阎王爷生死簿”,给员工带来了莫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独立王国般的地位使得地方官府无法干预,而中央政府也难以真正把握其决策过程,最终导致这一机制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作用,为后来的混乱埋下伏笔。

鸦片战争前的海关,本应由地方军事长官管辖。但随着战后的割地赔款需求增加,对这部分收入进行统筹变得越发困难。当时各地自治状态加剧,加之征税不成效率低下,使得清朝难以按时偿还赔款,因此不得不寻求引入外资(尤其是来自胜利者的资金)来解决问题。这一点得到总理衙门大臣文祥赞赏,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契约精神得到尊重,同时避免信用损失。

基于这样的思想指导,一切监督权都被剥夺,将总税务司变成了一个超脱一切法律束缚的独立实体。在这个体系中,“对每一个国家利益都能是一种充分保证”。因此,可以说这个系统成为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小型独立王国,它只需与总理衙门发生联系,而其他任何中央或地方部门都不再拥有介入权限。这就意味着整个机构成了一个几乎完全隔离于国内政治影响力的国际贸易专区,其功能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征稅机关”。

尽管如此,这样的安排并不代表它没有产生一定效用,而是在当代背景下,其影响深远且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