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薪水和退休津贴名义,巧妙地将海关的巨额资金——价值四十万英镰的白银——汇回了英国。他的亲属则另外从中提取了大约一万英镑的收入。据另一种估算,赫德及其家人共计从此事中获得了七十五万英镑左右,这等于五百万两白银。在某些人看来,他们为清廷征收的税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胡新民,原题:晚清海关的特色

近年来,不少媒体报道称“英国人赫德主持下的中国海关是晚清唯一纯洁无瑕的地方”,但历史事实并不支持这一说法。

罗伯特·赫德在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曾坦言:“晚清中国的海关是一个非正常机构。”它既隶属于中国政府,又由外国人才掌控。这时期西方列强对华贸易最盛,因此,在这107年的时间里,有前100年的总税务司都是来自这些国家的人选。在这期间出现了一位赫德,他是第二任,从1861年到1908年几乎控制着这个机构半个世纪。在那段时间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显得格外特别。

首先应当肯定的是,在其任内,赫德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现代化建设的事情,如引入西方管理制度、促进洋务运动、创办实业、推动科技传播等。他在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人力资源方面都体现出西方先进理念,并且这种管理方式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比如,他引入了申报监管和征税统计等一套规范操作规程,这些都值得赞赏。不过,也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每年的“密报考核”制度,每逢年底各个分支机构需要向中央提交关于员工评级报告,以决定升降调动。这样的制度被人们戏称为“阎王爷生死簿”。

尽管如此,这样看似能成为清廉衙门的地方,最终却走上了穷途末路,那么问题究竟何在?

特殊独立王国

鸦片战争前的海关原本由地方军官管辖,但由于当时半封建社会割据状态严重,一省之地各自为政。战后因赔款无法按时偿还,便不得不寻求外国人的帮助。而那些条约虽然强加于我,但契约精神不可违,所以为了避免信用受损,决定引进外国人才进行管理。当时的大臣文祥就说:“如果没有外国帮办,如果不能把这些机构置于一个统一体系下,他们无法处理赔款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将剥夺监督权给予总税务司登台亮相,因为英国商业利益最大,其首任总税务司李泰国正是英国人,而赫德继而担任第二任。一切高级官员均来自推荐者国家,使得每个国家利益得到充分保证(根据赫德的话)。因此,当下的总税务司领导下的海关成为了“一个非正常的机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独立王国内部,它与国内任何中央或地方部门都不交涉,只与总理衙门发生联系。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评论家认为他们并未真正维护自身利益,而是在自己的独立王国内经营着自己的小天地。

然而,即便这样,“密报考核”也显示出他们对于自己行为透明度要求很高,同时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路径也有所考虑。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最终导致整个系统腐败不堪,为何步入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