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的龌龊事都有谁:蒋健兰的故事

在1952年九江二中毕业后,蒋健兰又在195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自幼生嗜戏剧,她曾参与学校业余演出《求婚》、《升官图》等话剧。在大学期间,她还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担任编辑,积极参与《小剧本》的创编工作。

毕业后,蒋健兰支援文教工作,在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任语文教师,并调至地安门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及教研组长职责。她在教育岗位上共计22年,对作文教学有所创新,并总结成书籍,为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广播教材提供内容。200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她高级中学师资称号。

1981年退休后,她投身戏曲事业建设,与丈夫刘乃崇共同关心祖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她曾多次资助贫困少年接受教育,并就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向总理上书,得到了积极回应和支持。

蒋健兰不仅对戏曲艺术有深厚兴趣,而且具备学习运用各地方言能力。在与刘乃崇结婚后,她更是接触了大量戏曲界的人和事,并撰写了一些小型戏曲评论文章。此外,她还帮助改编了多部京剧作品,如《掘地见母》、《周仁献嫂》,并创作了京剧本《庄妃》等。

她的父亲蒋彝先生是一位海外知名学者、书画家、文学家,他将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大熊猫画入中国画的第一人。虽然他于1977年回国探亲病逝,但蒋健兰努力把父亲介绍给国内人民,还为他举办了画展并出版了他的著作。

除了文学和文化领域之外,蒋健兰还精通针灸医术,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曾经带领学生到医院学习“红医员”,并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她不仅治疗亲友,更是在火车上对素不相识的人义务医病,不下十万人次,被誉为“神针 蒋”。

一生勤恳、敬业的蒋健ラン热爱祖国、党和人民,对待自己的事业充满忠诚与热情。她不仅成为学生、同辈以及广大青年朋友们的榜样,也被评为西城区“五好家庭”。199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授予她“艺术家名人”荣誉称号,是对她一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