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薪水和退休津贴名义,巧妙地将海关价值高达40万英镑的银子汇回英国,其亲属则额外提取了约10万英镑。据另一种估计,赫德及其家人共赚取了接近75万英镑,这等于500万两白银。有人为其辩护,认为赫德对清政府收到的税款贡献巨大,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胡新民,原题:晚清海关的特色
近年来,不少媒体都发表过关于“英国人赫德主持的海关是晚清唯一清廉的衙门”的文章,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罗伯特·赫德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上任近50年,他曾坦言:“晚清的中国海关是一个半殖民性质的‘一个非正常的机构’。”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政府,却由外国人——来自那些对中国贸易额最高国家的人——控制的情形。当时,由于英国货物向中国倾销数量最大,因此,在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107年的历史中,有前100年的总税务司都是英国人担任。在这段时间里,英国人赫德是第二任,从1861年到1908年几乎掌握了半个世纪期间中国海关实际管理权。在他的领导下,一些独特的情况出现了,在横行无忌、腐败盛行的大量官场中,它们颇具特色。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在总税务司任内,赫德做出了许多客观上的有益之举。他不仅引入了西方管理制度,而且推动了一系列洋务运动,并创办了一些现代工业项目,为我国新兴工业和科技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包括促进行政统一、打开国门进行外交交流、改革教育并倡导新学术思想、建设港口设施以及开设邮政服务等。此外,他在具体业务环节,如申报监管、征税统计等方面,都体现出他所采用的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及规范操作规程与方法。这些措施从技术角度看,大多值得肯定,有些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也存在一些难以言说的利弊,如他的“密报考核”制度,每逢年度结束,每位税务员都要撰写一份针对所属员工每人的“密报”,呈交给总部的人事部门,以此决定升降调动。这被称为“阎王爷生死簿”,每一年一次这样的过程,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个令人紧张的心境体验。
尽管这个似乎能成为清廉衙门标志的地方最终走上了穷途末路,那么问题究竟何在?答案可能藏匿在特殊独立王国背后。鸦片战争前的海关原本由地方军事长官管辖,但随着战争后的割地赔款政策,它们逐渐变成了各自为政的小领地。当时为了偿还赔款而需要筹集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稽查不均衡且无法有效统筹的事实导致违约事件频发。而为了维护自己的信用和避免国际声誉受损,即使是强加于身的地位条约,也不得不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引入外国人才尤其是来自战胜国的人才。不论如何,“如果没有他们(指外籍人员)的帮忙,如果不能把这些机构置于划一的一套制度之下,他们将无法处理赔款问题”。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剥夺监督权即登台亮相而来的第一批高级官员均来自推荐者国家中的商业利益最大者——英国。因此,即便是在内部只有中央或地方部门无权过问的情况下,该组织仍然保持着独立王国的地位,与国内其他任何部门皆无直接联系,只与总理衙门(相当于今日我们称之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发生联系。而对于这一独立王国内情,可谓深不可测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