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唐代诗人,以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其祖籍陇西。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他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在元和三年到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他前往拜访。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他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他的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他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因此韩愈作《讳辨》鼓励他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他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便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他的得意之作,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一生体弱多病,在27岁时逝世。他留下了一些作品,有《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这些作品承袭了屈原《楚辞》的传统,也反映了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表现了贫民生活的艰苦。
然而,不论好坏,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使用险韵奇字,或深沉寡言,或情感丰富多彩。这也是为什么杜牧赞誉他为“骚之苗裔”的原因之一。而王夫之则认为:“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
尽管如此,有些批评者也对他的风格提出了质疑,比如张表臣认为他的作品中牛鬼蛇神太甚,而潘德舆甚至将其比喻为“诗之妖”。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后来的文学界对于他的评价一直很高,如鲁迅先生曾经表示:“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
至于注释和评点方面,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刻本不同,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但吴正子的注解被普遍认为是最早且最准确的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学者的注解,如刘辰翁、董懋策、余光解等,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论,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位天才少年留下的遗产。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创作技巧还是在思想深度上,都可以看出李贺是一位极具才华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詩人的典型代表,他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一直以来都有人研究讨论着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