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唐朝的文化遗产,同时又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北宋建立于960年,由赵匡胤创立,首都设在开封。其后不久,赵匡胤又自称为皇帝,将自己所统治的地区命名为大宋,这样一来,中国便有了“宋朝”的称呼。
北宋初期,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尤其是当时的科举制度,使得文人墨客能够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极大地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文化艺术方面,北宋也是非常辉煌的一段时期,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文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从晚年的神宗到终结于金军入侵之战前的哲宗年间,政局开始动荡不安。这主要表现在对外防御上,因为边疆不断受到契丹(即女真族)的威胁,而内部则因权臣专权和地方官吏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国家力量削弱。
1150年左右,当时的大理国使者李纲率领了一支由各方势力的联军,与金军进行了一系列交锋,但最终失败。这次战争标志着北宋时代正式结束,并且引发了后来的南渡事件,即政府决定将首都从被金军占领的开封迁往更安全的地方——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Song,也被称为“临安新京”,它虽然失去了原有的版图,但仍然保持着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并且继续维持着较高水平的人文艺术成就。在政治上,一些改革措施相继推行,如实行严格的财政管理和恢复科举制度,以此来巩固中央集权并调动民心。
尽管如此,由于长期内忧外患,加之国内饥荒频发、灾害不断,以及对外战争消耗巨大,对抗蒙古帝国也没有成功,最终导致1279年的元兵入侵,使得南Song走向灭亡。此刻,就连曾经辉煌的小江山也随风而逝,只留下千古传唱的一曲《满江红》以寄托民族人民的心声。而这场悲剧性的转折,也成为了世界史上著名的一个转折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