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薪水和退休津贴名义,巧妙地将海关价值高达40万英镑的银子汇回英国,其亲属则额外提取了约10万英镑。据另一种估计,赫德及其家人共赚取了接近75万英镑,这等同于500万两白银的巨额财富。有人为其辩护称,赫德对清政府收到的税款贡献巨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正确的。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胡新民,原题:晚清海关的特色

近年来,一些媒体文章声称“英国人赫德主持下的中国海关是晚清唯一清廉的地方”,但历史事实表明,这并非完全准确。

罗伯特·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50多年,他曾坦言晚清中国的海关是一种半殖民性的机构,被视作一个非正常机构,由外国人——主要来自那些对中国贸易最重要国家的人物控制。当时,由于英国货物向华倾销量最大,在西方列强控制下的107年中,有前100年的总税务司均由英国人担任,其中第二任便是赫德。他从1861年到1908年的管理期间,对于横行无忌的晚清官场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

在此,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在他的管理下做出了一些客观上意义重大的事业,比如引入西方管理制度、推动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实业、促进科技传播等。在具体工作环节,如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他深刻的西方先进理念,并且许多至今仍具有积极影响。例如,他实施的一套规范操作规程和方法,如申报监管和征税统计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此外,他还推行了一项被称为“密报考核”的制度,每个年度结束时,每位员工都需要写一份评价报告,上呈总部,以决定升降调动。这一制度让员工们形象地把它比喻成“阎王爷生死簿”。

然而,就像这看似能成为佳话之海关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一样,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特殊独立王国

鸦片战争前的商船,本应由地方军事长官管辖。但当时半封建社会各地割据分立,而这些地区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权力,因此商船也就各自为政。随着战后损失赔款而不断增加,为了支付赔款费用,即使条约被强加给自己,但由于无法统筹有效运用这些收入,大部分时间里无法按时偿还赔款,从而违反合同协议。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无论契约多么不公平,只要涉及信用问题就会遭受国际社会指责。而为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为维护自身信用以及不想让自己的国家因为违约而丢脸,所以决定引入外国人才(尤其是来自胜利者国家的人才)。

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将剥夺监督权交予总税务司登台亮相。由于英国在华商业利益最大,所以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即是一个英国人,而第二任就是罗伯特·赫德。他所领导下的所有高级职位均由推荐而来的拿钱赔款国家选派,因此,“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充分保证”。因此,作为独立王国般存在于国内,其与中央或地方部门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只需与最高中央部门——即今日意义上的外交部进行沟通。这使得任何内部干预都不可能发生,也意味着任何改变都变得困难重重。

最后,要注意的是,当这段历史回望的时候,不仅要看到这一幕幕,却也应该思考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以及我们的今天。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理解那些似乎已经过去的事情背后的真相,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球村共同生活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