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的终点定在嘉峪关?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一起探索这段古老故事。自汉代以来,人们对西域一带有着深刻的印象,这片广袤而又多元的土地,是中原王朝与远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大熔炉。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西域南北大山环抱,中央河流贯穿,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的辽阔疆土,其东面便是玉门关和阳关,与汉朝相接壤,而其西端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从此,将这一地区与中原王朝联系起来,并确立了臣属关系。

这个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因其有效性,在历代中原王朝被效仿,如唐朝时期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统治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但自安史之乱爆发至清末完全征服准噶尔汗国,再到明朝,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有人踏足这里。然而,大明王朝最有可能重新进驻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军队,但他们并未产生过将这一区域纳入囊中的想法或行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大明建立后,其军事重心一直放在北方,对付那些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即“边境之祸”;因此,无暇顾及西域诸国,只能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政策,以寄希望于它们能够牵制住鞑靼、瓦剌等力量。

再者,大明时期掌控这一区域的是东察合台汗国,这个汗国原本是成吉思汗次子的封地,最终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大明与东察合台汗国之间始终保持着表面的亲密关系,但由于收敛性的治边思想,大明从未有实力去经营这片土地。

朱元璋开创的大 明帝国是一个高度集权且对外采取收敛性的国家,因此它不但无需,也无法实行有效管理。此外,《皇祖命》提醒子孙们四方诸族虽偏居一隅,与我隔崇山峻岭汪洋海,不得资源亦难控制人。所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防守政策成为永恒真理,即使是在积极进取著称的永乐时期,没有其他地方进行扩张,只是为了保护内地免受侵扰。

最后,由于缺乏正确的 西域观,以及文化差异导致抵触,使得大 明帝国从未考虑染指这些地域,只维持了一种亲密而非直接控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