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贻白,京剧史论研究的卓越人物,以其深邃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中国戏剧史的探索贡献了宝贵的智慧。王珮瑜在舞台上的演绎,如同江南春雨般细腻而动人;而周贻白则以笔触如烈阳,照亮了京剧与戏曲世界中的无数深渊。

童年失去父亲,少年中断学业,他踏上了流浪江湖之路。在文明戏班、京剧班、马戏班中学习,同时不忘于书籍知识的积累。曾为《自治新报》撰写小说和杂文,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他还参与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并在福建等地教授国文。此后,他与阿英共同组建新艺话剧团,在中国旅行剧团及金星影业公司工作,从事话剧和电影创作,并在上海美专、复旦大学授课。他的作品包括《北地王》、《李香君》、《绿窗红泪》等,以及电影故事片如《苏武牧羊》、《雁门关》等。

1947年,他前往香港永华影片公司任编剧,此后应中央政府邀请回到北京,在中央戏院学院执教并担任多个职务。他致力于中国戏曲史研究,出版了七部专著,其中包括《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此外还有多部理论著作和考证作品。

除此之外,周贻白还是一位集邮爱好者,对字画、碑贴印章有较高鉴定水平。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集邮票,最终收集齐全了“小壹圆”以外的大部分红印花加盖票。在解放区票邮集中,还藏有湘赣边省赤色邮票1分2分以及苏维埃邮政花卉图邮票。此外,他还有一些名贵海外邮票,共计3万枚左右,每一枚都是他对历史的一次沉思,一次追求完美的心灵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