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下和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在家中排行老四。父亲看中他对学习的热情,就把他送进了学校。他在高中毕业后,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贫困,没有条件供他深造,只能回家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1940年,他被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等多所高校录取,最终选择进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读书。在那里,他遇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并开始了他的学术之路。
194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1945年底加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这是中国最著名的气象科研机构之一。在这里,他受到了赵九章教授的指导,并与竺可桢等科学巨匠合作,对中国季风进行了深入研究。
1954年,他出版了《海南岛气候》,这本书详细分析了海南岛的地理环境和植胶产胶问题,为解决该地区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随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黄河流域降水的问题,包括专著《黄河流域的降水》以及相关图集和资料,这些工作为防洪控制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8年,为改善西北地区干旱面貌,中国科学院组织高山冰雪利用实验研究项目,高由禧担任融冰化雪队队长前往甘肃。此时期内,还成立并主持过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系列项目,对土炮消雹、高原大气物理学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政治原因受到冲击,但后来恢复工作。1974年,由于需要调整组建新机构,便创办并担任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此间也提升为国家级杰出科学家,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即“院士”)。
1980年代初期,以青藏高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也参与策划并领导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果。2001年3月3日,在兰州病逝留下一片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轨迹。这位伟大的气象学家不仅在其专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而且对社会各界都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