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的是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是权力的顶端么?希望以下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明朝内阁。明朝是我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开创了许多先进的制度,今天带大家了解明朝的中央机构——内阁制。
从秦始皇统一华夏,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就出现丞相这个官职,后面的历代虽然称呼有所区别,但一直有丞相这个官职,而且赋予了丞相很大的权利(地位和权利仅次于皇帝,主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到了明朝,最开始也设置了丞相,一直到胡惟庸案件之后,由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得六部尚书只对皇帝负责,使得皇帝的权力空前的强化,但是也导致了皇帝工作负担急剧增加,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机构来承担起丞相这个职位责任来,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内阁制度。
雏形期: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内阁,其最初只是负责向皇帝提供咨询的机构。组成人员——“大学士”从翰林院选拔(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出身才能进翰林院,可见这些人都是高素质人才),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品级较低,不直接参与政务,其权利较小。
发展壮大期:从成祖朱棣之后,清理东宫旧臣如杨士奇、杨荣、杨傅等入阁称为“三杨”,并且都受到了重用,并且都入阁称为大学士,从而逐渐加重其权限。此时内阁的主要作用是“拟票”,对于六部和地方上呈送奏章进行批阅,并给出合理化建议,用小纸票写上贴在奏章上由通政司汇总呈报给太监过目批阅。
成熟期:景泰年间,由吏部尚书王文进驻内阁成为大学士,此时大学士成员主要来自六部尚书以及其他有实权的官员中选拔,这样就让大学士成为了真正实权岗位,而且开始让其权限高于六部形成了一种模式,即六部职责归属于内阌,然后直达君主。这期间出现几个權倾一时的大臣,如夏言、严嵩、徐阶等,此时首辅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權,而且權力超越宰相。同时不仅局限于“拟票”的权限,还包括推荐官员领导指挥六部监督各级地方大员决策国家许多政事等权限。
顶峰期:经过嘉靖、隆庆两代发展,在万历早期达到顶峰。在这期间张居正作为首辅,他権力至高无上,让內閣成為政府運轉中心,並推动歷史上的張居正改革,這時候內閣首輔張居正實際上接近現代首席大臣的地位,而內閣相当於現在中央政府。
總結來說,在末年的發展中,被稱為「政治頂點」,在國家行政管理中扮演著極為重要角色,是一個專門負責協助最高領導人的機構,它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使整個國家不再過分依賴於君主;並限制住君主權力,以防止他們破壞性行為對國家造成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