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汉朝文景时期,担任过太子舍人、门大夫和博士等职位,被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器重,成为其“智囊”。晁错关注着匈奴的侵扰问题以及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他多次向皇帝提出积极备战对抗匈奴,并且主张发展农业。他还分析了汉朝与匈奴的军事体系,并提出了迁移百姓以增强边境防御的策略。这些建议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使他迅速升迁为中大夫。
随后,他继续向文帝提出削减诸侯王的地盘和修改法律等重要政策,这些都是当时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景帝即位后,晁错被提升为内史,然后又任命为御史大夫,一直是国家高层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政策仍然围绕着削弱同姓诸侯王,以巩固中央集权。他在《削藩策》中明确指出:“若不及早削藩,只能推迟反叛,而晚削则祸更小;不削则祸更大。”最终,景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要去除吴王濞的地盘。
然而,在这个时候,晁错父亲从家乡赶来劝他谨慎行事,不要激起众怒,但晁错坚定地拒绝了这一建议。在公元前154年,即景帝三年,当吴楚七国利用“杀害晁错清君侧”作为借口发动叛乱时,由于外戚窦婴对晁错持有深仇大恨,他们趋之如鹜地推荐景帝处决晁錯,以平息这场战争。但是,这一决定却导致叛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最终还是由周亚夫率领的大军才将叛乱镇压下去。而为了报复,有关部门也将晁错及其家人包括父母、妻子和同族无论年龄大小都予以处罚,最终腰斩于长安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