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绶——与宋濂并肩,共编《元史》
王绶先祖王彦超,在五代吴越王钱镠时期担任越州节度使,因避乱迁居至会稽(今绍兴)的凤林乡。随后子孙繁衍,居住地便称为“王村”,位于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其祖父时已在义乌县城内定居。王绶的祖父、字威仲,是一位致力于经籍研究和朱子理学的学者。他曾历任东阳、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以善于教导著称,被尊为“南校先生”。父亲、字怀璞,则是一位性格高雅且研读经史的知识人。他也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并后来成为常山教谕。在他生有三个儿子:裕、袆(即王绶)、补,其中袆排行第三。
宋濂在《送王子充序》中提到,“袆”原意是古代围裙,即蔽膝之物,最初用兽皮制成,后改用布帛,最终取名“袆”,以示对古文化的尊重。
黄溍认为不能将自己与其他同辈相比,他与黄溍交往时也不以师自居,而是以同道相待。这份师徒之间深厚的情谊也体现在他们频繁的书信往来上,他们互相称呼对方为“先生”。随着时间推移,当有人需要求助于黄溍时,他们通常直接找到了更受人们青睐的文才卓绝的王绶。只要涉及到由他撰写之作,无论多么珍贵,都能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和赞赏。这让他的文名愈发远播,与宋濂齐名成为了当世知晓的人物。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面对国家国政日益混乱民风日趋衰微,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一篇宏伟文章,对朝廷选将使用官吏治理民众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这篇文章详尽而深邃,一共达七八千言。在这篇作品完成之后,北上的京城大都(今北京)呈递给了朝廷,使得他的思想和见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