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军,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他的名字里有个“海”字,家乡在湘西的他从小就向往大海。工作18年来,他平均每年外出试验100多天。有一年,4个月都在海上度过。他见识了大海的辽阔,但他更喜欢能走出实验室的应用研究。“想早点解决问题,就没日没夜地干”,这就是他的工作态度。
刘海军是物理专业出身。他把自己的这种偏好归结于干农活的经历。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他不仅能近距离接触大海,还不拘泥于实验室研究,有了新想法就可以马上进行海试验证。这正是为什么他选择加入声学所,而不是其他机构。
刚进所不久,他就被派往湖北宜昌出差。当时水下声源发射系统出现了问题,需要就地进行试验设计和改造。他和另外4名同事吃住在水库旁边的废弃工厂里,“大家都想早点解决问题,就没日没夜地干”。他们发现可能的问题,要将这些设备挨个拆改焊接,然后再入水验证.
去的时候还是炎热的夏天,完成试验时已经入冬。“大家这才觉得冻得难受,不断感慨‘好冷、好冷’,一刻也不想待下去了。”刘海军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全被耗尽了.
作为利用声波“解剖” 海洋的人,刘海军面临的是设计和拆改设备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等多重挑战。此外,由于水下和海底环境复杂,对声音传播造成影响的事情也很多.
2016年南海的一次试验中,当船行至文昌附近恰逢台风经过。当时天很快变得乌黑,一连串的大浪和漩涡把船抛起、扔下。“我们像是坐在高速行进中的汽车里,上面铺满宽而高减速带。”剧烈晃动下,我吐得死去活来,没有任何力量去做任何事情。
当风浪持续作用下,发动机又出现故障。“我当时瘫在床上,没有任何力气,都被耗尽了。”
此后一个多月,从不晕车的人开始感到非常强烈晕车反应,这似乎唤起身体早先记忆中的某些东西。
如果直视他的眼睛,你会发现左眼永远有一个红点。一旦熬夜用眼,那红点就会凸出来,他眼睛布满血丝,看起来模糊。那次,他需要对电子功率放大器外接电子元器件进行电路焊接。但就在即将完成之际,一滴焊锡蹦进了左眼几乎同时,他扔掉手中的焊具捂住眼睛猛地起身跑向200米外的事实医院.
到达医院医生都不敢接受治疗,让他去1小时车程外的地方市医院可烫伤要马上处理哪来的时间呢?所以 刘海军从厂房买了一瓶万花油决定滴进眼睛尝试.万花油虽然刺激性较低但结果谁也说不好. 也许之前还没有人尝试过这样做.”说实话当时候心里有点害怕毕竟是眼睛真怕看不见了.”
幸运的是逐渐恢复视力但留下的红点成了他的印记.
对于如此艰辛的情况怎么还能坚持18年? “当一个困难摆在你面前,只希望找到解决它的一种方法”. 就像以前种田一样一陇陇劳作总会耕完. 一旦解决掉那感觉非常棒." 刘 海 军告诉《中国科学报》" 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国家需求,所以每项项目都是我们的责任,每一次成功意味着一种成就感."
使用这些使命感与责任感驱动自己工作下去,使得那些苦难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