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南北朝》中的人物篇章:郑玉的故事(e18)

在元朝的乱世,徽州歙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出生了一个书香门第的子弟——郑玉。他的父亲是位有学问的士人,他从小便对文学和历史充满了浓厚兴趣。郑玉自幼聪明过人,对经典知识有着深刻理解,不仅精通六经,还特别擅长春秋大义。

他成年后,便开始教授乡亲们,他的一番教诲深受人们喜爱,因此被尊称为“师山先生”。为了方便教学,他还在家乡创办了一所书院,这所书院很快就吸引了众多求学之士,成为当地文化教育的中心。

然而,在元末时期,由于战乱四起,郑玉不得不离开隐居生活,再次踏入仕途。他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奏议大夫,但他始终保持着高洁的情操,不愿意参与权力斗争,最终辞官归隐。

那时明军已经到来,他们要请郑玉担任重要职务,但他坚决拒绝,说:“我岂能为两姓效力?”最终选择了自杀,以示抗争。在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这句话传达出了他内心深处对知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

至今,每当提起郑玉这个名字,就会有人谈及他的卓越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师山文集》、《周易纂注》等丰富作品。他虽身处乱世,却以其高洁的人格和卓尔不群的事业,为后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