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被贬至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生平】

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在建中二年到贞元二年期间,他曾被韩滉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他因李泌的推荐,入朝任著作佐郎。然而,在贞元五年的三月四日,他因“傲毁朝列”和“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的原因,被贬至饶州司户参军。在这段时间里,与韦应物有诗酬唱。当他离开饶州时,大约是在贞元十年的末期,后来定居茅山。在那里的生活,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历六年(771年),他担任永嘉监盐官,并著有《仙游记》,描述了一次飞云江上游的旅行,那里有一座名为李庭寻的山峰,上面树木茂密,但却迷失了方向,最终遇见了祭水,这个地方拥有丰富的农田、清泉、竹林和果园,以及300余家的连栋架险房子。这篇作品展现了他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关于顾况的生卒日期,有争议,《瘗鹤铭》原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宋代学者董逌、黄伯思及清代学者顾炎武进行考证后认为,它并非由顾况所写。而根据《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的考订,可知顾况在757年的进士之初之后大概50岁左右,即在806年的前后依然活着。这表明他的寿命可能比传统资料中记录的要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