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名人档案:札马鲁丁的天文学贡献

札马鲁丁(Jamāl al-Din),一位在中国元朝初期活跃的西域天文学家,也被称为札马剌丁。他在元世祖忽必烈尚未登基之前,被招至宫中,成为集贤殿大学士。据英国学者李约瑟等人的研究,札马鲁丁来自波斯的马拉盖城,他是受旭烈兀汗(忽必烈之弟)派遣而来的人物。

在1267年,札马鲁丁向元政府献上了一部《万年历》,这是一种基于伊斯兰教历法的日历。这部日历每年编印数千本,并分发给全境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此外,他还参与制造了七件阿拉伯风格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包括咱秃哈剌吉、咱秃朔八台、鲁哈麻亦渺凹只、鲁哈麻亦木思塔余、苦来亦撒麻、苦来亦阿儿子和兀速都儿剌不。

这些仪器中的咱秃哈剌吉是一种黄道浑仪,它与托勒玫式长尺相似,而咱秃朔八台则是用于测量太阳过赤道时位置的一种工具。至于其他几项,则分别用以确定春分和秋分时间,以及冬至和夏至时间。另外,还有两项即地球仪及星盘,这些都是阿拉伯天文学中常用的设备。

到了1268年,为了纪念这一系列成就,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建成了回回司天台,由西域天文学家使用这些阿拉伯式仪器进行观测,并负责编印回历供政府颁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收藏了大量西域文字的书籍,其中包括托勒玫《天文学大成》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著作,使得上都回回司天台成为了研究阿拉伯科学的一个重要中心。

由于扎玛·尔·迪尼对中国传入了阿拉伯天文知识,对中国后来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郭守敬所制简易望远镜百刻环,每刻均为三十六等分,即从360度开始划分出来,是对阿拉伯科学方法的一次应用实践。而且,在元明两代间编写回历一直是中国重要文化活动之一部分。

因此,可以说扎玛·尔·迪尼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更是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融合的人物,为世界科技史留下了宝贵财富。他的工作促进了东西方知识系统之间互动,加强了解各自领域优势,从而推动人类智慧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