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京剧代表人物郑大同,身兼票友与史论研究者之职,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他的故事就像一部传奇,一生中,他不仅是程派的忠实粉丝,更是其艺术的见证人。
在天津中学时期,他便已是一名小票友,以《贺后骂殿》中的高声骂斥赢得台下掌声。大学时代,他经常观看程先生的演出,即使学校关闭大门,也会爬墙头去欣赏。在回国后的那段日子里,他放弃了蜜月旅行,与新娘子一起天天观戏,沉醉于程派艺术的魅力之中。
郑大同与程先生相识后,他们成为了知己,每次相聚都聊到深夜。程先生对他的唱法给予了许多宝贵建议,使他受益匪浅。在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普及时,郑老师用心筹备,为记录下程先生的演出而购买了一台录音机。他珍视这些资料,并将它们整理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京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963年,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演出时,郑大同遇到了钟荣,这位青年艺人向他学习五个经典戏曲,并且迅速进步。由于对教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加上他以诚待人的品质,所以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房界,都有人口皆碑地提起他的名字。
当李玉茹要恢复上演《梅妃》时,她再次拜访了郑老师,并请求教导。这份忠诚和敬业让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关注并支持程序继承和发展。此外,在国家为开展“音配像”工程进行准备期间,不仅采纳了他的珍贵录音资料,还特别尊重了他的奉献精神,因为他坚持免费提供这些资料,以确保其能够发挥作用,为京剧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