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三十年代,郑大同年轻时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仅是一名小票友,还曾经在天津上中学时演出《贺后骂殿》中的那句“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台下掌声雷动,自此他对于京剧的热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大学期间,他常常带着冷烧饼去看程先生的戏,而当程先生1942年在上海演出时,郑大同放弃了蜜月之旅,毅然前往上海,与新娘子一起观赏高雅的程派艺术。
程先生深受大学生的热情所感动,便安排与郑见面,从此二人的友谊日益深厚,每次相聚都能聊到深夜。程先生不仅给予郑唱法上的指导,还特别欣赏他的刻苦学习和真诚态度。在1945年的钢丝录音机刚刚出现的时候,郑老师用心筹划,为记录下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音轨。而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于1963年8月在上海表演时,钟荣通过黄赤波介绍给了郑大同老师,在短短四个月内学会了五出戏的全部唱念。
作为京剧史论研究者和忠实票友, Zheng 大同几乎会唱完所有程序中演出的传统戏和本戏,并留下了一份详尽的文字资料、曲谱记录。他教导别人,如李玉茹学习《梅妃》,而且即使遭遇批斗,也没有一句怨言,只是承担起责任。这份坚韧的人品正是他赢得众多好朋友并被誉为知名人物的原因之一。在文化部周恩来的关怀下,一些相关出版物和展览活动也为保存及推广程砚秋艺术做出了努力,其中包括复制他珍藏60盘录音资料至今,这些资料成为了国家重要收藏,对于保护和发展京剧艺术具有不可估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