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作为一名小票友,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贺后骂殿》的“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那段,他每次唱完都能引起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这种感觉几乎让他迷失在其中。

上大学后,他继续保持着对京剧的热爱,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看程先生的戏。1942年,他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回到天津,正值结婚之际,但他选择放弃了蜜月旅行,而是去了上海与程先生相聚,每天带着新娘子去看戏,沉醉于程派艺术的魅力之中。

郑大同和程先生之间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情谊,他们经常促膝长谈直到深夜。程先生不仅为郑大同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导,还给予了他许多宝贵建议。在那个时代,当人们还没有录音设备的时候,郑大同用心记下了许多曲谱和唱词,为研究者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大同成为了一个专家级别的人物。他不仅能够演唱所有程派传统戏,而且还有详尽的地理资料。1953年,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进行表演时,他甚至教会了一位新来的演员钟荣五出重要戏曲,从而帮助她快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演员。

通过他的努力和坚持,不仅自己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更为整个京剧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教过无数人,其中包括李玉茹,她因为饰演《梅妃》而受到批评,但郑老师始终以诚待人,没有怨言。而15年后的80年代初,当李玉茹再次想要上演《梅妃》,她特意前往拜访并向郑老师学习,并且特别提醒要学他的艺术和品德。

当程序师病逝后,其遗产被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关心并支持,以确保其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这期间,一系列关于程砚秋的事迹出版发行,并举办展览。此外,由于北京缺乏相关资料,一些珍贵的声音才得以复制,这些都是由赵老师精心收集起来,用生命血液铭刻在历史上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