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之中,郑大同深陷于对京剧史的探究之中。作为一名热情的票友,他不仅对京剧充满了热爱,还特别喜欢王佩瑜演唱《武家坡》的那段精彩对唱。在他的眼里,那是艺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典范。

回想起他在天津上中学时,就已经是一位小票友了。他曾经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场震撼人心的表演,其中包括《贺后骂殿》中的“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每一次台下都响起了一片掌声,这让他几乎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成为了大学生的朋友之一,并且常常和他们一起去看程先生的戏。在1942年,他刚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正准备结婚,但当他得知程先生正在上海演出时,他毅然放弃了度蜜月计划,改去上海,与新娘子一起天天观看戏院。这份对于艺术无限忠诚,让他成为程派艺术的一员。

郑大同还记得那些与程先生相遇的情景,那些晚上,他们会促膝长谈直到深夜。程先生不仅教给了他唱法,还指点他的许多地方,使他的收益丰厚。当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进入国内市场时,郑老师便四处筹款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音轨。

1963年,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进行演出时,郑老师见证了钟荣如何短短四个月内学会五出戏的大部分唱念。而对于那些即将消失的声音和历史资料,郑大同也极尽所能地记录下来,只为将这些宝贵遗产传承下去。

通过多年的努力,不仅保存下了大量关于程派艺术的珍贵资料,还教育出了如李玉茹这样的优秀继承者。尽管面对复古运动期间被批斗,但郑老师始终保持着真诚的人品和专业精神,这种态度影响深远,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李玉茹再次要恢复上演《梅妃》的时候,她首先找到了这位恩师求教。

最后,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文化部组建了程剧团,而中国戏曲研究院则从 Zheng 大同那里获取到了60盘珍贵录音资料,这些资料后来成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对京剧“音配像”工程的一个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