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同,作为一位热心的京剧票友,他在少年时期便已对这门艺术充满了热爱。在天津中学时代,他就曾经演出《贺后骂殿》,那一声高昂的“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引起台下观众的一片掌声,从此他对京剧迷恋到了忘我状态。大学期间,他常与同学们一起观看程先生的表演,尽管学校晚上关闭,但他总是会爬墙头去欣赏。
1942年,郑大同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归来,便放弃了前往杭州蜜月旅行的计划,而是选择跟随程先生到上海,这段时间里,他们几乎每天都能见面交流。他不仅为程拍摄了一系列剧照,还将这些照片转交给程先生,并分享了自己为了追求京剧而牺牲婚假的故事。程先生深受感动,对郑大同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使他的唱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时,郑老师利用自己的资源筹集资金购买了一台,并用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大同成为了保存和研究京剧宝贵资料的大户之一。在60年代初,他教导李玉茹学习《梅妃》,这个作品最终被视为复旧罪证,但即使遭遇批斗和困境,郑老师仍然保持着诚恳待人的态度。
当李玉茹想要恢复上演《梅妃》时,她再次向郑老师请教,并表示要学习他的艺术以及人品。这份忠诚和坚持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戏曲研究院派遣人员到全国各地收集相关资料时,他们得知只有上海的一家——属于郑大同——拥有完整且珍贵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即那些记录于磁带上的完整过程。此举展现了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重视,以及对于传承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之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