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的年轻人。他曾经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小票友的生涯,那时,他深受程派演唱魅力所吸引,尤其是《贺后骂殿》中的“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一段,每次演出都能让台下观众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的热情和投入几乎达到了忘我之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大同成为了大学生的典范,他不仅仅是京剧票友,更是对京剧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和研究的人。在他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结婚前夕,他放弃了去杭州度蜜月的计划,而选择跟随程先生到上海观看戏曲表演,这份对京剧艺术无限忠诚和热爱,让他与程先生产生了深厚的情谊。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时,郑老师即刻购买了一台,并用来记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成为历史性的文献,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参考材料。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郑大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京剧,不断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其他人才,如钟荣等人,他们也因此得以提升自己的技艺。
作为程派艺术的大使,郑大同不仅是个才华横溢的歌唱家,也是一个细致而认真的教书者。他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最真挚的情感支持,对每一次教学都持之以恒。他总是在寻求新的方法去传承这门古老而又复杂的艺术,同时也在努力地保护它免受时间流逝带来的损害。
1958年,当程砚秋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及其他中央领导表示出极大的关切,对于如何继续维护并发展这个文化遗产提出建议。这场对于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的讨论,为我们的戏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激发了一系列关于收集、整理以及出版相关文本和音乐作品的一系列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1960年1月,由国家决定组建程序团,以确保这一重要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1970年代初期,当中国戏曲研究院想要进一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珍贵资料时,他们得知只有一个地方保存着完整版图——那就是上海郑大同教授家。于是他们派出了专门负责处理此类工作的人员肖晴前往,与郑老师共同完成了所有录音资料的复制工作。这份合作体现出了两个世界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以及对于这门古老艺术传统保持开放态度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