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山川与绿水交织的自然风光中,他是一位深受京剧魅力驱动的票友。每当他聆听《打虎》的旋律,那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歌声,就如同空中剧院中的天籁之音,回荡在心田。他的故事,从一名小票友到对京剧艺术深入研究的专家,再到成为程派艺术珍藏资料的大户,这一切,都像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历史长卷。

他曾在天津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京剧,在上大学时,更是经常观看程先生表演,甚至为了不错过戏而爬墙头。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程先生亲自指导的人选,但命运似乎有意让他们相遇。在1942年,他放弃了蜜月旅行,选择跟随程先生去上海,每一次都带着新娘子一起观赏那些高雅的戏曲艺术。

郑大同与程先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谊,他们之间的交流往往持续至深夜。程先生曾给予郑大同宝贵的一些建议,如“尾腔落音朝上不能朝下”,这些教诲对郑大同来说无疑是一份无价之宝。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时,郑老师即刻购买了一台,并用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记录。这份珍贵的资料后来成为了研究京剧史论、特别是关于程派艺术的一项重要参考材料。此外,他还参与了1963年的江苏省青年京剧团上海演出,为钟荣教授唱念五出戏,使其能够快速掌握这门技艺。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郑大同几乎可以将所有程序本进行完整唱念,而且还有详细的心得笔记。一生中共有84出传统戏和29出本戏,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等多个经典作品。他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总结出了每一位不同年代下的演绎方式,即便是在相同一出戏中,也会因时间而有所变化,如《六月雪》,词和腔都有不同的改动版本。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李玉茹老师因为重演《梅妃》遭受批斗时,郑老师并没有因此感到愤慨,而是全盘负责。这段经历也许让他更加理解到了作为一个艺人的责任,以及面对历史变迁后的态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即使面临个人被迫接受批评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以诚待人,是他赢得广泛好评的一个关键点。

当1980年代初李玉茹再次要恢复上演《梅妃》时,她特地拜访了郑老师,并希望学习他的不仅仅是艺术,还包括他的品德。这样的评价对于任何一个艺人来说都是最高尚且最难以达到的目标。而1994年,当国家开始推行“音配像”工程,用以保护并发扬京剧遗产时,那些珍贵的声音,大部分也是来自于郑大同提供录音资料的一手资料,无疑这是一个巨大的功绩,同时也是对他毕生的奉献与贡献的一个最终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