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新石器时代以仰韦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下新石器时代则以长城沿线的北辛堡文化、良渚玉文化等为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开始出现部落联盟制和氏族社会。

随着青铜业的发展,进入青铜器时代(大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771年),各地兴起了许多国家,如殷商、周朝等。在这个时期,贵族阶层掌握了政治经济上的绝对权力,他们通过祭祀活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推动了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周朝末期(大约公元前770年至256年)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革。诸侯国之间不断争霸战争,加剧了国内矛盾和斗争,使得封建割据成为常态。这一时期也是思想文化交流频繁,有著名哲学家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为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221-206BC),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如废除诸侯国制度,将土地实行兼并到国家手中,并实施严格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他的“焚书坑儒”事件极大地压抑了知识自由,对后来的汉武帝之所以重视文学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汉朝(206BC-220AD)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时期,以文景之治最为人称道。在这一期间,不仅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科技、文学都有显著进步。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最终导致三国鼎立,而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多民族共处的大背景下,从此以后中华民族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方面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