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之中,郑大同以一位深谙京剧史论的学者身份,与王珮瑜综艺节目的精彩相互呼应。他的心灵如同那永远不息的江水,涵盖了从《贺后骂殿》到《六月雪》的无数传统戏曲,耳边回荡着程先生的声音,每一个旋律都仿佛是对自然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他曾在天津中学时期就开始接触京剧,那个时代,他便已成为了一名小票友。在上大学期间,他常常与朋友们一起去看程先生的戏,而当程先生在上海演出时,郑大同甚至放弃了结婚蜜月的计划,只为了更近距离地欣赏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1942年,他返回天津,不久后便有幸见到了程先生,并成为了至交密友。他们每次见面都会聊到深夜,程先生给予郑大同很多宝贵建议,使得他受益匪浅。在那个年代,即使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也没有阻止郑老师用尽全力收集和珍藏程派艺术资料。

1963年,当钟荣向郑大同学习京剧时,仅仅四个月内,就学会了五出经典戏曲。而当李玉茹要恢复上演《梅妃》时,她又重新来找到了教她最初技艺的人——郑大同。此刻,在这个充满希望而又带有复古色彩的时代里,无论是教育界还是票友界,都提起 Zheng DaTong 的名字,都会是一番盛赞。

20世纪60年代初,当李玉茹因为演《梅妃》遭遇批斗的时候,Zheng DaTong 并未怨言,而是在被陪斗的情况下仍旧保持着诚实和高尚。他为人师表,以其严谨和细致的手法教授别人,同时也以此种品质影响着周围的人。当1994年的“音配像”工程启动,将16部音配像作品中的绝大部分采用了Zheng DaTong 提供的录音资料,这正是他对传承京剧文化的一份巨大的贡献。